以案說險在身邊丨警惕假冒金融APP 保護自身財產安全

      更新時間:2022-09-29

      案例簡介

      消費者王先生近期因為生意周轉需要,通過網絡咨詢了貸款業務并留下自己的聯系電話,沒過幾天,王先生接到自稱是某消費金融公司理財經理小李的電話,小李聲稱可以為王先生辦理貸款業務,利率比銀行貸款低30%。小李的推薦貸款業務正好符合王先生的需求,王先生隨即添加了小李的微信,通過小李發來的鏈接下載了一個APP,并根據APP的指引完成操作,獲取虛構的10萬元授信額度。

      隨后,小李以需要交納手續費、賬戶激活費等多種理由誘導王先生先后向某個人賬號轉賬8000元,當小李再次要求王先生轉賬時,王先生意識到可能存在風險,明確表示拒絕,并追問貸款審批進度,這時,卻發現小李已經把自己拉黑。

      王先生輾轉找到該消費金融公司的辦公職場,工作人員告知公司里并沒有小李這名員工,并且發現王先生手機上的APP也不是該消費金融公司官方的APP,疑是他人偽造的,遂建議王先生立刻報案。

       

      案例分析

      如果偽造APP,通過APP虛構可供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務,讓他人信以為真后購買商品或者服務,最終財物受到損失,這種情形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所規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求,APP的設計者、運營者構成詐騙罪。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不少人辦理金融業務時選擇通過金融APP來完成,既快速又便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假冒金融類APP”實施詐騙,消費者如不注意辨別,很容易上當。

      本案中,不法分子小李的詐騙套路是先以某消費金融公司的名義制作偽造的APP,誘導王先生下載偽造的消費金融APP并申請貸款,王先生從偽造的消費金融APP獲得了虛擬的授信額度,小李再以發放貸款為誘餌,誘導王先生先交納各種費用,對于急需用錢的消費者,通常都會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交納和貸款金額比起來并不算多的費用,以期能順利獲得貸款,然而這并不算多的費用恰恰是不法分子的目標。

       

      消費風險提示

      小編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

      一是不要隨意下載假冒金融類APP。不點擊不明鏈接,不隨意在不明網站下載假冒金融類APP。凡是非正規金融服務都要遠離,凡是有各類金融服務需求都要找正規金融機構,可通過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或前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進行咨詢辦理。

      二是不盲目支付所謂前期費用。正規的金融機構在正式放款前是不會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費用的。消費者應擦亮雙眼,遇到需要提前收費的所謂金融公司,請提高警惕、及時核實、迅速遠離,避免上當受騙。

      三是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消費者一旦發現自己被騙或可能被騙,切勿自亂陣腳,要保持冷靜,及時留存相關證據,第一時間撥打報警電話,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性XXXx尼泊尔娇小